端午节随笔

时间:2025-04-04 06:31:23
 端午节随笔(15篇)

端午节随笔(15篇)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说到随笔,相信大家肯定都不陌生,随笔是一种散文体裁,也可以是听课、读书时所作的记录。什么样的随笔才算得上是好的随笔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 端午节随笔,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端午节随笔1

关于端午节的由来,说法最多的的就是:为了纪念浪漫爱国主义诗人屈原。

过端午节,是中国人二千多年来的传统习惯。今天我园为过端午节给孩子们准备了粽子。每天我们拿点的老师总会把下午的点心一起拿上来,可是今天当孩子问我们:老师今天下午吃什么点心啊?我们给孩子一个微笑,回答:神秘点心。下午很快到了,当宋老师领来“神秘点心”。粽子的时候,孩子们都大声的说:老师我们最喜欢吃粽子了。宋老师问:孩子们你们知道,为什么吃粽子吗?

孩子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一个叫杨芷言的孩子说:老师是不是因为过端午节啊?

宋老师笑眯眯的告诉孩子们:是的,因为要过端午节所以吃粽子。并说顺便给孩子们传播了一些端午节的知识,虽然我们的孩子还小不懂得那么多,但是从孩子们吃粽子开心的表情中,我们老师都得到了莫大的欣慰。吃过粽子之后宋老师又带着孩子们制作了一个叫“五彩球”的手环,并告诉孩子们,我们制作的这个东西可以辟邪哦,虽然我们不迷信但是我们尊重我们祖辈人们留下的过传统节日的习惯。

今天的孩子懂得了,端午节的习俗,还懂得很多的知识,希望我们的孩子们以后的日子里快乐成长。

端午节随笔2

你看!街边那一排排摊位,无不挂满了五彩缤纷的端午绳;无不摆满了浅绿清香的苇叶;无不放满了雄赳赳、气昂昂的“大公鸡”……街头的欢声笑语一浪高过一浪!你闻!远远便飘过一阵幽香,令人馋涎三尺。拿出一个粽子,轻轻剥开嫩绿的苇叶,展现在眼前的绝对是一个巧夺天工,精美绝伦的艺术品!玛瑙似的红枣嵌在雪白的糯米中间,轻轻咬上一口,甜而不腻,令人精神不禁一振!一个粽子下肚,只觉齿留余香,令人神清气爽,回味无穷。你望!波光粼粼的湖中,一只只龙舟你来我往、互不相让。

围观者们欢呼雀跃,兴奋如同刚出笼的小鸟。龙舟上的人们团结一心,共同进取,令大家赞不绝口。有人还将粽子投入湖中,飞溅的浪花洗走了人们一脸的疲惫,换上了一副副最最会心的笑容。对了,你知道端午节的由来吗?据说,端午节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而形成的。当年,屈原看到祖国的大好河山被外来侵略者掠夺,心内悲愤交加,于五月初五那天,投进了波涛滚滚的汨罗江……

老百姓为了纪念他,便将这一天定位端午节。人们为了悼念屈原,划着龙舟往江里头粽子,渐渐形成了今天吃粽子、赛龙舟的风俗。端午节你带给我多少喜悦、多少欢乐。闻着粽子的清香,看着巧妙的彩绳,想着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心中不免涌动起阵阵激动!曾几何时,那个满嘴沾满粽粒、脖挂香囊的“淘气包”,已成为了今天吃相文雅、即将步入中学大门的少先队员;昔日那低矮的平房,也成了如今美观的高楼。而唯一不变的,是端午的那份情结,是人们对端午的留恋,对端午的那份最真挚的渴盼、最真诚的心愿……端午节,我深深地、深深地期盼着你的再一次到来!

端午节随笔3

今天,我和孩子们在幼儿园一起包粽子,一起分享品尝我们亲手做的粽子,孩子们可开心了。回到家,在电脑上看着孩子们今天活动的照片,不禁想起自己小时候过端午节的事。

那个时候吃粽子、系五彩绳(我们也叫系端午线)是我们最盼望的、也是最开心的事。

记得那时候,每到农历的五月初一(我们这里叫小端午)这天,早早的,当我们还在梦中的时候,妈妈(有时候是奶奶)就悄悄地在我们的手腕和脚腕上,系上头一天晚上就编好的五彩绳,有时候还会把无名指上系一个指环,可漂亮了。

天亮了,小伙伴们从梦中醒来,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赶到村里的场院里比一比谁起得早,谁的五彩绳最漂亮。可惜这么好看的五彩绳系不了几天就要在夏至前一天被大人用剪刀剪掉,然后扔到下水道里,说是会变成小龙,所以谁都不愿意比别人晚带几天或者少带几天。因此总是提前好几天算计着端午节的日子,不停地提醒家人别忘了给系端午线,也因此惹得忙于农活的大人们常常对我们发火,可我们仍然很高兴。有的在这天忘记的,就会很伤心,就会回家不停地埋怨大人,而大人们也就会在五月初五(我们叫大端午)这天给补上。

如今经济发达了,生活条件提高了,一年四季都会吃到各种口味的粽子,只要你愿意吃,粽子几乎天天可以吃得到。可是吃粽子在我们小时候可是一件非常奢侈的事情,不是每个孩子都能吃到的。因为那个时候家里经济条件实在是太差了,交通又不方便。可是,我还是比较幸运的。每年的端午节,小脚的奶奶就会早起,走路赶到离我们村大概五六里路的镇上去赶集,给我们姐弟三个每人买上一个又大又甜的香香的粽子。当我们从奶奶手里接过来时,粽子仍然是热乎乎的。今天我才感到奶奶那时对我们是多么的疼爱,那时候我们姐弟三个是多么幸福。

虽说时间已经过去很久很久,慈祥的奶奶也已离开,可是每当吃粽子的时候,每当端午节的时候,每当听到大街上粽子的叫卖声,我总会想起小时候过端午节的情景,想起奶奶急匆匆赶集的身影。

端午节随笔4

不觉又快要过端午节了,粽叶飘香,我似乎闻到了粽子的香味,味蕾蠕动,思维随动,不觉掀起了感情的波澜,我又想起了儿时过端午节,到坡地里去挖艾草、爬到门楼上放艾草、系着五彩绳跑到大街上蹦跳的情景一幕幕浮现在眼前,字里行间飘荡着端午的粽子香。

那个年代的乡村,每逢过端午节的时候,仍一代代相传着古人的一种神秘说法,认为端午是“毒日”、“恶日”,会给世人带来某种灾祸,被越传越神,人们为了避邪,便有了过端午的习俗。其实,这是由于过端午的时候正是夏季,容易燥热,人易生病,瘟疫也易流行,蛇蝎也易侵入,这个时期是最脆弱的时期。不管是什么原因,家家户户到了这个时候,都格外小心,想方设法避邪气、避蛇蝎。

儿时记得端午节这天,清晨起来就开始忙,各家各户女主人的第一件事,就是将无色的线拧成小绳,系到孩子们的手腕、脚腕上,大人们在为孩子们系“五彩绳“的时候,都叮嘱要闭住嘴,不说话,直到手上、脚上都系上了才能说话。手上系着的“五彩绳”叫“手锁”, 脚上系着的则叫“脚锁”, 因都是用五彩绳系的,所以统称为“五锁”。

系好了“五锁”,大人们就叮嘱说,戴上“五锁”能避邪,尤其是避蛇,蛇见了脚上缠着花花绿绿的“五锁’都会离得远远的。还有,这“五锁”不能随便丢弃,如果第二天不想戴了,只能把它丢到河里,把这种瘟疫类的东西彻底冲走。儿时的我不管信不信,都会像鸡啄米似的点头称是,而且戴在手上、脚上还显得很漂亮,小伙伴们都是这样,还故意跑到大街上,逗趣似的伸伸手、伸伸脚,展示展示自己的“五锁”,歪歪头、低低头地看看别人的“五锁”, 比试着谁的更漂亮些。

有了这个避邪避蛇的“保护伞”,我和小伙伴们就嬉闹着跑到大约四五里外的 ……此处隐藏8569个字……过一个真真切切的,不流于形式的端午节。

我了解到,我国的汉民族,称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而端午节的来历有诸多说法,以纪念屈原说,影响最为广泛。由于屈原的人格伟大,诗艺超群,人们也愿意把这一纪念日归之于他。至于挂菖蒲、艾叶、纸葫芦,熏苍术、白芷,喝雄黄酒等习俗,则据说是为了压邪。

传说,屈原受朝廷迫害,于五月初五自尽投汩罗江,死后为蛟龙所困,世人哀之,每于此日投五色丝线、粽子于水中,以驱蛟龙。又传,屈原投汩罗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但终不见屈原的尸体。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看来,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与纪念屈原相关,并有唐代诗词《端午》为证。“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另,东汉《风俗通义》中,有“五月五日生子,男害父,女害母”的说法。宋徽宗赵桔五月初五生,从小寄养在宫外。可见,古代以五月初五为恶日,是普遍现象。这样,在此日插菖蒲、艾叶以驱鬼,薰苍术、白芷和喝雄黄酒以避疫,就是顺理成章的事。

掌握了理论依据后,我起身虔诚的把艾蒿、菖蒲、纸葫芦挂在门楣,凝视数秒后,带着对屈原的敬畏之心吃下了粽子。伟大的诗人屈原那“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千古诗句,仿佛就在我耳边环绕。

端午节随笔13

今天我早早起床,便看见外婆在门上挂好了菖蒲和艾叶,爸爸并且噼里啪啦放起了鞭炮,接着我们开始吃早点。呀!今天的早餐花样多多,和以往不同,餐桌上摆放着粽子、蛋糕、茶叶蛋、包子、麻圆、甜大蒜……听说中午还有一餐丰盛的美味佳肴呢!早餐吃完后,我才想起今天是我国的传统端午节。

相传端午佳节,是为了纪念我国战国时期楚国的一位爱国诗人屈原。那时秦、楚、齐、燕、韩、赵、魏七国争霸的时候,秦国为了统一中国,发动战争,灭亡了六国,楚国也在其中。因为楚王没听取屈原联齐抗秦的主张,经果秦国灭亡了楚国,无奈之下,屈原投汨罗江自尽。这天正是五月初五,人们用投粽子到江中和赛龙舟来纪念这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

呀!我要向这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学习,我也要努力学好本领,将来把自己的毕生精力献给人民。

端午节随笔14

浅夏的早晨,突闻窗外飘来谈谈的粽香。我突然焕然大悟,随手翻开手机;哦!今日已是农历五月初四了,明天又是一年一度的端午节。时间可过得真快呀!我情不自禁默然感叹。随着年龄不断向前挺进,我越来越深刻地感受到何谓光阴似箭。

从字面上讲,端午还有“端五”,“重五”,“重午”,等等名称,端,古汉语有开头,初始的意思。称“端午”也就如称“初五”。古人习惯把五月的前几天分别以端来称呼,元代陈元靓《岁时广记》说:“京师市尘人,以五月初一为端一,初二为端二,数以至五谓之初午。”古人纪年通用天干地支,按地支顺序推算,五月正是“午月”,二五时又为“阳辰”所以端午也叫“端阳”。午古人与“五”通用,故“端午”,“端五”同义。还有一种说法,因唐太宗的生日是八月初五,为了避讳,改五为午,从此,端午便更加普遍,又因其月日数相同人们又称端午节为“重五节”,或“重午节”。

端午可谓是年年过,但就我而言;每年过节的心境不同,因而在每年端午到来之时,总喜欢用文字来绽放我过节之心境,以及浅析这个中华民族古老而又传统的节日。据史书记载;端午节始于我国的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经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里;缓缓流淌了两千多年。在每年万物盛长的浅夏,你恍如恒古不变的汨罗江水,维系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的血脉。

在每个色彩斑斓的五月,我总如期至约地守望你的归来———端午节。不管你是源于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还是源于纪念背负血海深仇的伍子胥;或者是源于纪念孝女曹皒;又或是源于纪念古越民族图腾祭。在谈然而至的那一瞬间;我仿佛读懂了屈原那愤慨而激烈的悲歌;还慢慢地理解伍子胥的恨与偏激;也深深地体会曹娥深度忧郁的眼神;更注视着古越民族旧国故园的变迁。

端午节;我陶醉于你淡淡的粽香,痴迷于你《九章》《离骚》流淌的情怀;崇尚于你团结拼搏的龙舟精神。端午节———看着你;我仿佛迁越进去中华民族这条风花雪月又或战火纷飞;甚至是四分五裂的民族历史长河,每一莫是如此清晰,又是如此的发人深省。

端午节随笔15

“喂,宝贝起床了!”随着爸爸的呼喊我下了楼。下来一看,餐桌上有两个粽子。记得小时候妈妈告诉我,早在两千多年以前,屈原投江身亡,当时人们非常伤心,所以把粽子扔下江去,以免鱼虾伤害了屈原的尸体。想到这里,我感到有点儿惊讶,原来粽子还有这样重大的意义呢!人们是怎样包粽子的呢?我打开了电脑,上网搜集了资料。人们是把竹叶切成两半,把糯米、红枣或豆沙包在竹叶里,然后用彩带缠上,放入锅里蒸。一个个粽子就是这样诞生的。

我想做一个实验,于是拿来了糯米、红枣、竹叶、五彩线,按照网上的要求把所有的材料准备齐全。我把竹叶围成了圆锥的形状,把粽子馅儿填到了里面,然后折叠竹叶,真的包成了三角形的粽子,我拿五彩线把粽子捆结实。大功告成了!我包了一个又一个,包完后,我把粽子拿到锅上蒸了20分钟。打开锅一看,粽子懒洋洋的躺在锅中呢!我把竹叶剥开黄灿灿的糯米闪闪发光哩!一个大红枣在中央微笑,如同一个可爱的姑娘似的。我用舌头舔了舔,甜中带着香味,真让我垂涎三次啊!一口咬下去,软软的、润润的、滑滑的、甜甜的,真是回味无穷啊!刚才只顾着包粽子了,把餐桌上的两个粽子忘记了,瞧!它们还等着我品尝呢!我张大口,塞进了嘴里,香甜的味道一直在我的嘴里荡漾。

今天我度过了一个快乐的节日,不光是吃到了香甜的粽子,还因为我学会了包粽子,我盼望着下一个端午节的到来!

农历五月初五离我们越来越近了,我期盼以久的端午节向我走来。端午节这天我们不仅能吃到各种美味的粽子,还能闻到棕叶飘散的股股淡淡的清香,让人心情无比舒畅。

现在,家家户户都准备好粽叶和糯米,为端午节提前准备好粽子。当然我们家也不例外。奶奶一大早就出门买来一大把粽叶,去包美味的粽子。我手也痒痒的,也想学学包粽子。奶奶说:“好呀,你先看我怎么包的。”奶奶先把粽叶放在水里泡泡,然后放进锅里稍煮一下,说:“这样棕叶就软下来了,最后把它们浸在冷水里就可以包粽子了。”我认真地看着。

奶奶选了几片整齐的粽叶,把一片片叶子依次排放在手上,卷成漏斗状,用勺子轻轻地将米滔进去,不一会儿,一个美丽的粽子就从奶奶手中诞生了。那个动作是多么地娴熟。

奶奶拿来一片粽叶,叫我也来试一试,我可兴奋了,这可是我第一次学包粽子呀!我下决心一定要包好。我学着奶奶的样子做,可我要包粽叶时,粽叶却像一个顽皮的孩子,里面的米全露了出来,我着急了。

奶奶说:“做什么事都要有耐心呀。”听了奶奶的话,我认真地把粽叶拿起来,记住每个要点,专心致志地包着,奶奶也拿来粽叶,边做示范,边教我包,终于,我的第一个粽子包好了,我欢呼起来,奶奶也在旁边为我感到高兴。

美味可口的粽子出锅了,一股股粽叶的清香扑鼻而来,我迫不及待地拿起一个蜜枣粽子吃了起来。“啊!好甜呀!”一种甜甜的味道流在心田,让我记住了这个十分有意义的端午节。

《 端午节随笔(15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