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课外书的技巧和方法

时间:2024-06-09 06:32:50
阅读课外书的技巧和方法

阅读课外书的技巧和方法

阅读课外书的技巧和方法,课外阅读就是课内阅读的延伸,通过课外阅读学生能够更好的丰富自身的知识,为以后的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那么阅读课外书的技巧和方法有哪些,跟随小编一起去学习吧。

  阅读课外书的技巧和方法1

一、创建良好的阅读情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1。树立榜样,营造阅读氛围。小学生天生爱模仿,且教师的行为会对学生产生极大的影响。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为学生树立榜样,自身多进行课外阅读,拓宽阅读范围,以对不同的作品产生不同的感悟。只有这样才能吸引学生去进行阅读。

同时,老师更要了解一些儿童文学创作方面的新信息,让自己的阅读跟上时代的脚步,才能拉近和学生在阅读兴趣方面的距离。小学生生性好动,他们喜欢看滑稽有趣的儿童作品,课间,我就和学生谈论这些作品,特别是谈论、评价一些十分逗笑的章节,激发学生想说的欲望,鼓励学生大胆发言,让孩子们觉得读书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

在与学生笑谈课外书之余,我还不失时机地向学生推荐一些新出版的儿童作品,让他们去收集、阅读这些充满童趣的文章。这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进行阅读,从而实现高质量的阅读。

2。采取游戏的方法,使学生在玩中读。游戏是小学生非常喜欢的教学方式,也是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教学手段。在阅读教学中开展游戏活动一改以往死板的阅读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学生会用各种活泼的形式来显示他们的读书所获,他们就会觉得读课外书是一件趣味盎然的事。例如,朗读一些精彩的诗篇,可以采取游戏的形式来开展。

中国的古诗词节奏感强,极富韵律美,在朗读的时候,配上音乐,让同桌互拍手掌,用唱童谣的形式来诵读经典的古诗词,同桌学生在面对面的击掌诵读中,及时纠正了对方的错误,利于双方共同进步,真正实现了在玩中读的目的。

二、向学生推荐合适的课外读物,拓宽阅读范围

小学生的分辨能力还较差,面对着很多丰富的课外读物难免会眼花缭乱,不知道哪种读物适合自己,究竟哪本书适合自己的年龄,怎样读都是一个很难取舍的问题。然而教师若是不注意这些问题将导致学生失去了阅读兴趣,或是由于自己选择了不恰当的书籍而误入不正确的道路上。

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应做好指导工作,向学生介绍和推荐合适的课外读物,在拓宽学生视野的同时提高阅读能力。我在教学时常向学生推荐以下两种读物:

(1)经典读物。小学生都具有好奇心强、好表现的心理特点,比较渴望神秘、冒险、刺激,仰慕机智、勇敢、轰轰烈烈等。

因此,把一些经典的读物,如《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等推荐给学生,学生能够在阅读中不断提高自身的能力。同时,小学生的认知水平、接受能力都有限,应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来推荐读物。

(2)畅销读物。很多图书有充分的流行因素,其中包括正义的感召、美好的幻想等,教师要引导小学生积极亲身体验,使其能产生发自内心的激动和兴趣。

三、教给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培养其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1、课内课外相联系,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从教材的特点出发,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并以课本为蓝本,逐渐将学生的阅读任务拓展到课外,以拓宽其阅读视野,使学生所学的知识更丰富,从而为以后的学习奠定基础。将课外与课内相联系起来,能够达到知识纵横交错。

2、根据问题的不同给予学生有针对性的指导。在小学生读物中有很多文体,其中令学生喜欢的有连环画、童话故事、寓言故事、小说、科普读物等,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文体给予不同的阅读指导。如指导学生读少儿报刊,运用浏览和细读两种方法。

指导学生拿到报纸先统览全貌,大致了解有哪些消息和文章,然后选择重要的、新鲜的和自己感兴趣的细读。同时,要教给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学会记笔记,将阅读中得到的材料整理出来,以便以后写作时运用。

3、教给学生具体的阅读方法。告诉学生无论什么样的阅读均需要以下三个步骤:首先是粗读,拿到一篇文章后应先大致地了解所讲内容,这通过粗读后能够掌握;其次是精读,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再次是熟读,在阅读的过程中要勾勾画画,做好笔记。

  阅读课外书的技巧和方法2

一、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众所周知,“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也就是说,如果我们对某件事物感兴趣就会孜孜不倦的去追求,乃至形成爱好,养成习惯。的确,兴趣的魅力是神奇的,它能调动学生内在的潜力,促使他们积极思考。也可以说兴趣是阅读的内驱动力,有了这个动力,学生就会挤时间读,所以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阅读的效率,关键还在于培养学生对阅读的兴趣。

1、精心创设情境,培养阅读兴趣。教师可恰当的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从视、听等方面给学生感官以多重刺激,创设有趣的课堂教学情境,让学生在“乐中学,趣中获”。例如在教学《爬山虎的脚》一课时,老师可以充分结合文中优美、流畅的语言,配上一段舒缓动听的音乐和精美、生动的动态画面,再加上老师饱含深情的范读,从而拨动学生心灵的琴弦,使之受到艺术的感染。

学生在细细的听、看中不仅理解了课文内容,而且也会被老师美的情感、语调和生动的画面所陶醉了。孩子们其实是很善于模仿的,老师的范读无形中为孩子们树立了榜样。这时他们也显得跃跃欲试了,这时老师再因势利导,让学生试读。学生反复吟读最终领悟到课文的意境,感受到美的愉悦,自然也就培养了阅读的兴趣。

2、充分发挥想象,培养阅读兴趣。每一篇课文的内容都是有限的,而文章所反映的思想内涵却是无限的。只有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才能从“有尽”的“言” 中领悟到“无穷”之“意”。

如教学《小木偶的故事》一课时,可以让学生想象现在小木偶会哭、会笑会生气、会着急、也会向别人表示同情和关心了,后来又会发生什么事呢?谁来接着编下去,让学生展开自己丰富的想象,发表自己的看法。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带有兴趣与思考余地,逐步提高阅读能力,自然也就“爱读” 了

3、组织课堂游戏,培养阅读兴趣。小学生活泼好动、喜爱表演。在中年级教学童话一类性质的课文,可以让学生扮演成文中的角色进行分角色表演,或让学生排演课本剧等方式,在编一编、演一演的过程中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又能使学生有个性化的体验和表达,从而达到享受阅读的乐趣。

4、开展课间活动,培养阅读的兴趣。为了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阅读质量。我们开展朗读比赛、办读书剪贴报、手抄报,开展读书会、讲故事比赛、读歌朗诵会,展示出色读书笔记知识竞赛等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课间活动,能有效地检查阅读情况、巩固阅读成果,让学生享受阅读的乐趣。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热情,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从而让学生自觉进行课内外阅读。

5、谈自己的读书感受让学生乐于读书。教师要经常讲述自己(或组织学生讲)阅读读物后的`收获和体会,用“现身说法”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使之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同时有计划有目的地搜集一些关于读书的名言,进行评说、欣赏;讲述名人读书成才的故事。

进行对比、教育,从而激起学生对读书人的崇拜,对书的渴望,形成与书本交朋友的强烈意向。这样学生就会在课余时间主动地进行广泛的阅读尝试。

6、利用榜样的力量让学生想去阅读。教师要经常向学生介绍历史人物、科学家及身边成才之人的成才之道,以榜样的力量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由于小学生关于形象思维的特点,可选择有精彩画面的书给学生看,学生容易被吸引,就会热情地去阅读,这样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只有适合孩子的口味,他们才会对书感兴趣。

7、发挥故事的魅力让学生主动去阅读。故事人人都爱听,尤其是从小就伴着奶奶的童谣、妈妈的童话长大的孩子,一听到老师说要讲故事,个个精神抖擞,双耳立竖,喜悦之情溢于言表,迫不及待地想一听为快。随着教师声情并茂,娓娓渲讲,被激化,被渲染了的故事情节早巳把孩子们带入了一个或有趣,或惊险,或奇特,或令人感动、悬念百出的情感世界里。

正当孩子们津津垂听、情感交跌,期待大白结局之际,教师嘎然收声无不动容地告之孩子:故事情节交错复杂,后面的可更精彩呢,欲知后事,请自读原文。此时教师不失时机地向学生推荐出相关的读物。

二、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古人云:“授人以鱼,仅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终生受用无穷。”因此,要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掌握良好的读书方法,养成良好阅读习惯也尤为重要。

1、培养学生认真阅读的习惯。从表面上看,阅读就是眼睛看,实际上,阅读是一个处理信息的极其复杂的心理过程,有效的阅读要求小学生不仅用眼睛看,而且用心“看”,用嘴“看”、用手“看”。特别是对课文以及一些有启迪的好作品,不能走马观花,需用心体会,圈点批注,认真思索。

2、培养学生运用多种阅读方法的习惯。阅读方法一般包括初读、品读。初读时,只要求学生读准字音、理解生词、了解文章大意就可以了。品读就要求学生在读中思考、体味、理解、升华,即抓住重点词句,细细揣摩,较深入地理解文章的语言文字和思想内容。在品读时,我们又可以引导学生采用朗读、默读、诵读等方式来深刻地理解课文;在略读时,根据阅读目标的不同,我们又可以采用游览式读书法和筛选式读书法。

3、培养学生善于质疑的阅读习惯。“学贵有疑”,疑是探求新知的开始,也是探求新知的动力。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一个人思维活跃的表现,质疑蕴含着创新的因素。每教学一篇课文,我就想办法让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这样学生就学得比较主动了。

久而久之,学生学会了质疑,有了疑,学生就会产生求知欲,进入一种积极探索的状态,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这样也就逐步养成了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形成了阅读能力。

三、培养和提高阅读能力,首先要加强词句训练

读课文要理解其中的词语和句子,才能更好地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基本思想;要会自觉地使用学过的词语和组织出所需要的句子,才能更好地准确地表达出真情实感。掌握一定的词语知识和句子知识,是发展阅读和写作的重要基础。因此,引导学生理解词语、积累词语和引导学生运用词语十分重要,是培养阅读能力的重要内容。

词语训练要注意两点:一是既要重视理解又要重视运用,把学和用结合起来;二是要与阅读课文与理解文章结合起来。有的词语一读就懂,不需要讲解。有的词语稍作比较;学生就理解了。教学的重点应放在哪里?重点应引导学生说,也就口头运用。

第五册《晨读》中有一句“现在,他们已经懂得珍惜时间,用功读书。”句子的意思学生不难理解,重点词“珍惜”让学生查字典理解回答,让学生比较“珍惜”和“爱惜”让学生查字典理解回答,再让学生比较“珍惜”和“爱惜”“珍重”有什么异同,然后让学生用“珍惜”一词口头造句。

有的说:“我们一定要珍惜时间,刻苦学习。”有的说:“我们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学好本领,将来更好地建设祖国。”……通过说话,既加深了词语的理解,又对学生进行了潜移默化的思想品德教育。

四、培养和提高阅读能力要从学生和教材的实际出发

学生阅读能力能反映他们对课文的理解程度。如果课文中的词语、句段意思不太懂,学生读起来必然不流畅;如果意思领会不正确,阅读时的语调、感情就不恰当、不自如。因此,我们要深入了解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难点在哪里,只要找不同层次的学生分别读一读课文,就能知道学生的实际。

只有了解学生实际,才能有的放矢进行教学。阅读教学方法不应该是千篇一律的。而是看课文内容,看学生的实际水平,该讲的讲,该读的读,该练的练,该做的做。教师要大胆相信学生的理解能力,相信他们通过读、练、议能掌握相当部分的内容,教师的精力集中到学生不易掌握的那些方面去,探索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

五、培养和提高阅读能力要善于启发学生质疑,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在阅读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师就要想办法让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这样学生就学得比较主动了。教师可以让学生预习课文,有不认识的字,读读拼音,词义不懂的,查查字典。真正不能解决的,老师帮助解决。

教学中,教师引导、启发学生把不能理解的地方(如句子、某一自然段、某些内容等)提出来。 学生一经起启发,积极性就高起来,认真读书,主动发现的问题也多起来了。学生的求知欲强了学习兴趣也深了。

六、“授之以渔”,让学生学会阅读

我们要进一步引导他们不仅爱读,而且会读,要读得更好更有收效。作为读书的指导者,我们应该向学生介绍一些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来提高其阅读能力。

1、略读法。这种方法的运用一般是根据学生在课内学习或写作上的某种需要,有选择地阅读有关书报的有关篇章或有关部分,以便学以致用。如学习了《只有一个地球》一课,学生为了更全面、更深刻的了解人类与地球、自然的密切关系,有目的地阅读《人与自然》一书 ( 或上网查阅 ) 。

而且要指导学生去图书馆借阅相关的资料,再选择自己所需要的部分,用于写科学小论文,以培养摘录资料和运用资料的能力。同时也丰富了语言积累,提高了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

2、精读法。所谓精读法,就是对书报上的某些重点文章,集中精力,逐字逐句由表及里精思熟读的阅读方法。它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最主要最基本的手段。有的文章语言隽永,引经据典,情节生动。教师可以利用这些作品为依据,指导学生精读,要求学生全身心投入,调动多种感官,做到口到、眼到、心到、手到,边读、边想、边批注,逐渐养成认真读书的好习惯。

3、默读法。默读法就是对所读的书报,不发音、不辨读、不转移视线,而是快速地观其概貌。这就要求学生在快速的浏览中,要集中注意力,作出快速的信息处理和消化。利用默读法,可以做到用最少的时间获取尽量多的信息。

4、摘抄评价法。此阅读法就是在阅读过程中根据自己的需要将有关的词、句、段乃至全篇原文摘抄下来,或对阅读的重点、难点部分划记号,作注释,写评语。俗话说:“不动笔墨不读书。”文章中富有教育意义的警句格言、精彩生动的词句、段落,可以摘录下来,积存进自己设立的“词库”中,为以后的作文准备了丰富的语言积累。同时还可以对自己订阅的报刊杂志,将其中的好文章剪裁下来,粘贴到自己的读书笔记中。

要培养和提高阅读能力,光靠课堂教学几十篇课文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激励学生广泛阅读是提高阅读能力的途径。平时,教师要注意适当地介绍符合学生接受水平的读物让他们阅读。教师还要启发学生运用教学中学到的阅读方法进行阅读。 学生广泛阅读,必能丰富知识,开拓思路。无疑是培养和提高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好方法。

《阅读课外书的技巧和方法.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