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早教育小心恐学症
过早教育小心“恐学症”,对于孩子的这种行为家长绝对不能忽视,培养宝宝的这种意识是要从小抓起的,父母要多多鼓励孩子,此时的耕耘会让孩子在未来受益良多。现在分享过早教育小心“恐学症”。
过早教育小心恐学症1
近年来,智力开发和学业竞争出现低龄化,幼儿早期教育有过激、过热的现象。对此,专家提醒,如果家长“拔苗助长”的早期教育不当,“望子成龙”的期望值过高有关,很容易对小孩日后的成长不利,导致患上“恐学症”。
案例
小林小时候天真活泼,聪明好学,兴趣广泛,酷爱绘画。父母十分重视对他的教育,每天除完成学校课业外,还要接受许多业余训练。小学毕业考中学,成绩没有达到重点中学的录取分数线。后来父母想方设法,把他送进了一所区重点中学。可是,孩子到了这所学校,英语、数学成绩特别差,考试不及格,以致整天愁眉苦脸,心事重重。于是,他从开始怕做功课,怕上课,怕老师提问,发展到怕去上学,后来不得不去看心理医生。
点评
这个案例与父母对小孩的早期教育有关系,许多父母由于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都很早地对孩子进行文化知识的教育,以免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但根据有关研究,过早对孩子进行文化知识教育,并且学习和教育方法有误的话,期望值远远超过孩子力所能及的范围,美好的愿望,反而成了孩子的心理重负,导致心理障碍,也会影响进入小学后真正的文化知识的学习。因为在幼儿期,儿童的性格、情绪情感、能力、人格等方面都处在奠基的时期,这时让孩子学习他并不能完全理解的.文化知识,会给他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使孩子情绪紧张,焦虑,平时主要表现为学习成绩不好,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小动作多;写字时笔划常部首颠倒,计算粗心;胆小怕事,严重害羞,不愿与小朋友交往,严重的还会出现逆反情绪、性格孤僻、遗尿等现象。
一旦出现这种现象,家长及老师不应指责、批评他们太多。否则,会使孩子心理上感到害怕、紧张、焦虑而使症状加重。正确的做法是父母要经常与孩子接触,创立温馨的家庭环境。学校、幼儿园应开展快乐教学,让孩子在欢乐的情绪中玩耍、学习,促进其身体和大脑之间的谐调反应,帮助他们感觉运动功能向正常方向发展;其次应及早地对孩子进行感觉统合方面的训练,使他们身心向正常方面发展。
过早教育小心恐学症2
新闻背景
韩国婴儿学哲学被逼出精神病
据新加坡《联合早报》9月19日报道,韩国前几年刮起周岁婴孩补习英语之风,最近又兴起婴儿学瑜伽、学哲学,甚至学走路的风潮。这股早期教育热潮终于出了偏差,产生了不少婴儿精神病患者。
韩国首尔感性认知研究所精神科医生孙升恩表示:“韩国婴幼儿的精神病患者,已占总体精神病患的30%至40%。这些婴儿患病的主要原因是,受到家长的强迫性早期教育的压力。这些婴幼儿的症状有情绪不安、注意力障碍、认知发达不均衡等。”
专家解读
婴幼儿过早接受培训易出现行为倒退现象
韩国出现的这种现象在我国近几年也有这种趋势,不少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出人头地,甚至有些是害怕孩子落在别人后面,很小就让孩子去学习这种“特长”。
对此种做法,幼儿早期教育专家、中国协和启迪心理咨询中心主任杨霞教授表示了坚决的反对。她说:“过早地让孩子记忆、学习语言、学习各种特长会抑制孩子其他认知能力的正常发育,比如说颜色、行为、感情等等。”
杨教授说,18个月到36个月的孩子没有这样的接受能力,他们就应该在玩儿的过程中学习必要的技能,比如爬、抓物等等行为认知。过早地让孩子接受类似语言、记忆教育等于让孩子过度发育。
她举例说,就好像过早让孩子学习体育运动,会让孩子的骨骼过度发育,造成骨头变形,有些还会出现行为倒退。比如几个月大的孩子就开始识字,2岁之前学习大量的外语、诗歌,可是到了5岁,正常教育开始认字的时候,孩子反而失去了这种能力,出现自闭现象,不说话,向婴儿一样叫喊,满地爬,出现心理发育的退化。
专家建议
婴幼儿3岁以前不记忆,5岁以前不认字,9岁以前不学外语
杨霞说,正常的教育方式应该是3岁以前不记忆,5岁以前不认字,9岁以前不学外语,意思是这些能力都不需要家长去刻意地教授、刻意地给孩子灌输,这些都是根据孩子的发育规律制定的。比如9岁以前不学习外语,是因为这个阶段孩子是通过母语来学习思维能力的,如果刻意地让他学习外语,语言能力是发展了,但是思维能力也不能正常发育了。
杨霞认为,现在我国也有儿童出现自闭症现象,大部分是因为过度的早期教育造成的。
杨霞指出,除了个别的天才在某些方面表现出超常的天赋可以个别培养,大部分的孩子应该按部就班地进行教育。有根据科学研究证明,至少70%到90%的孩子应该是接受正常教育的,只有5%以下的孩子需要个别教育,但也应该在专家的指导下进行。